本课题组黄冠宁博士在ACS Nano 发表关于纳米酶逆转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氧化损伤的研究

时间:2022-01-25 来源:广东省纳米化学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427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隐患之一,居高不下的致残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降低此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是当下临床面临的科协重大问题。众所周知,尽早的血管内治疗是目前挽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而血管再通后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术后病程进展的主要原因。其中,氧化应激被认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目前临床上可用于缓解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的药物非常有限,且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活性纳米药物被发现不论是在无机环境下还是生物体内,均表现出了高效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与生物体内合成的抗氧化物酶相比,具有易生产、易储存、相对稳定等特点,为临床上的抗氧化应激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策略。最近,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的徐安定教授团队与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的陈填烽教授团队共同合作,在著名学术期刊ACS Nano(影响因子:15.881)上发表了题为“Bioactive Nanoenzyme Reverses Oxidative Damage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Neurons under Ischemic Stroke”的论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该研究的第一完成单位,黄冠宁博士研究生,臧健坤博士后,贺利贞研究员和朱慧丽副主任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陈填烽教授和徐安定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通过利用人血清蛋白(HSA)修饰抗氧化纳米颗粒四氧化三锰(Mn3O4)的方法,获得了一种新型复合纳米药物。该药物表现出了出色的生物相容性,低器官毒和低生物残留率的特征。同时,可显著减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损伤,极大的保留了缺血再灌注脑卒中小鼠的运动功能。此外,通过进一步探索其中的神经保护机制,该研究的工作者们发现该纳米药物在通过清除缺血再灌注神经元产生的自由基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细胞内源性抗氧化物酶SOD2的表达和活化,缓解细胞的内质网应激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发挥双重的神经保护作用,最终达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损伤的效果。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具有高效的抗氧化纳米药物构建策略,最终实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为脑卒中的综合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团队介绍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团队致力于探索脑血管疾病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面临的各项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获得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称号,现担任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兼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卒中学会会长/广东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近十年负责相关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各类基金等项目30余项,基金总额1200余万元。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6部,参编本科教材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多个全国、国际会议学术委员及应邀学术讲座专家。参与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系列专家共识的制定,并主持数部专家共识/指南写作。新冠疫情开始后公开发表疫情防控论文9篇,提交政府智库报告2篇。

化学与材料学院陈填烽团队一直致力于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化学创新药物设计与诊疗应用研究,担任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副主编、Nano ResearchSmart Materials in Medicine杂志编委。研究获得了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和支持。以通讯作者在Matter, Sci. Ad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er. Biomaterials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超过200篇,封面论文30篇,h-index 64,申报中国专利90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1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及2018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07205